本文目录
学过心理学的人,真的能一眼看透人心吗王凤仪老先生的《化性谈》至人用心若镜:当算命仙遇到高人(庄子《应帝王篇》)你是看了《在远方》吧?
马伊琍演的那个角色说她是学心理学的,能一眼看透人心。
有没有那么神呀?
看透了又怎么样呢?
你又红又专,热爱祖国和人民,甘于奉献,还怕被看透吗?
你要是干了坏事儿,嘿嘿~
所以啊,走的端行得正,不怕鬼敲门!
你如果干刑侦,那面对坏人的几率就比较高,心理学是必修课。
学过心理学的人,真的能一眼看透人心吗?
这是对心理学的误解,也是一些人不敢去做心理咨询的原因,认为自己的一切都被心理咨询师知道了,他们能看出来我的心思,想法。
心理学不是算命,相面,而是根据来访者的经历,症状来分析痛苦的原因,给出走出痛苦的方案,一些经历是本人述说的,而不是咨询师看出来,猜出来的。
心理学只是其中一种理论和手段,而且不一定完全对。能看透人心,需要理论、智商、阅历、磨练纠错才能提高到一定水平。实际上谁才是看透人心的高手之一:那些聪明的小婴儿,他们的水平是老天爷给的,等大了还可能被收回去。
大家忙来忙去,忽略了对人心的揣摩。但是,
A型血人天生靠揣摩人的表情心思生存,所以他们有特殊的才能。
不赞同这种说法,难道学了心理学就能把一切事看透,那是学了财经系统的,在炒股票中步步赢了,这种说法完全是没有根据的,一个人在做人做事中完全靠的是心态。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专业的心治疗分多种流派。涉及到内心想法的主要有认知治疗和精神分析学派。
认知治疗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认知,通过交流了解到你对于某些事的看法及看法的逻辑。比如你做了一件错事你的老板批评了你,你觉得你老板不再信任你。这想法中的逻辑是绝对化。也就是你的想法过于绝对让你的内心受到伤害。治疗的方法是诘难错误的想法,建立新的认知。
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的是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研究的是你想法背后的意义。
综上,心理学看不透人心,但是可以通过外显行为和想法推断出行为和想法背后自己并不知道的意义。
心理学不是窥探人心的贼!
心理学知识本身都是一样的,应用的差异是在于个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很多人都在学习心理学,不管是大众的心理学还是专业的心理学。但,有一部分人是对知识存在三分钟热度,接触知识的面也不是很广,因而,他们对于心理学只存在于表面的理解,生活照旧。当然,也有很多人是活学活用的,当心理学知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自会渐渐形成一个不同于之前的新的解释世界的体系,这样的人,可以很好的把握知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及时的抽离出情境去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并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来预测和控制。
不过,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其对生活或多或少会比没有接触过的多了一份理解,能够对很多原本不知道的现象有了知识性的理解(理性的认识),不再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因为了解很多事件背后驱使的力量的本质,因而,对于很多事件,多了份理解,对于世界的接纳性过包容性会更大。
那要看你的悟性如何,有的人学习了心理学,并且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也有了心理学方面的资质,可是就是解决不了具体的心理问题。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统一不起来,遇到问题还是回到自己常态的七点上,这类人很多!
心理学不是神,没那么厉害。
看透一切,不是心理学!
读心术,不是心理学!
算命,不是心理学!
这话谁说的?不可能看透了一切?神仙也看不透一切呀?心理学不就比算命的先生文明点吗?睁眼说话呗!
1.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
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能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就是佛。
2.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错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的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3.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我这个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只是一个不怨人,就能成佛。现在的精明人,都好算帐,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
4.“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不怨人就是真阳土)
不生气,不上火
5.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气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气火就都消了。
6.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伏住气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为热。寒热都会伤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它就为我用;降伏不住,它就是妖孽了。
7.禀性(怒、恨、怨、恼、烦,又称气禀性)用事,鬼来当家。因为生气、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给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来;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当神,甘愿做鬼!
8.火是由心里生的,人心一动就生火。一着急,火往上升;一动念,火向外散。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额外的贪求,火就妄动。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着急,就不起火,该有多么轻快!
9.动性(耍脾气)是火,心里生气,才是气。佛说“七处心灯”,我说不如掐死一头。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动,道心自灭,争贪的念头就生出来了。因争生气,因贪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就是富贵,也没乐趣。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我说把心掐死,多么省事!
10.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11.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缺点)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
12.找好处是真金,要想找好处,就得以志为根,在没有丝毫的好处里,找出真好处来;在忍无可忍时,还能忍得住,就是“大义参天”。
13.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炼得像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
14.人和天地是一体,天下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世界没好,咱们哪能没有不是?不是(错误)到处都有,低头也是、抬头也是、睁眼也是、闭眼也是。看妻子不好是低头不是,看老人不对是抬头不是,看别人不对是睁眼不是,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闭眼不是。依我说,有不明白的道、不会做的事,都是不是。人要能找着本分,才知道不是。人把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才知道认不是(承认不对即自己认错)。
15.要能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16.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
17.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门。
18.认不是胜服“清凉散”,找好处胜用“暖心丸”。
19.我所讲的“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字代表来说的,和佛家的五戒、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是一样的。
20.人的苦都在性子中呢!不服人是阴木,好争理是阴火,好怨人是阴土,好分辩是阴金,好烦人是阴水。
21.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像聚宝盆似的,内里有什么,就聚什么。太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点也不错。所以我说,好事歹事都是性子招的。
22.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土的欺人,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厌人,偏于木的顶撞人。能化除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
23.阴木性人,抗上、不服人,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胸膈不舒、耳鸣牙痛、瘫痪中风。
阴火性人,急躁、争理、喜虚荣、爱面子、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颠狂、音哑疔疮。
阴土性人,蠢笨蛮横,疑心重、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痛吐泻、虚弱气短。
阴性金人,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肺痨咳血。
阴水性人,愚鲁迟钝、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病痛,遗精阳萎。所以说什么性,就得什么病。
24.我说的五行,和佛家的五戒是一样的。生怒气(木)便是杀;好穿衣服、求好看(火)便是淫;买东西少给一文钱(金)也是盗;好吃好东西(水)便是酒;说半句谎话(土)也是妄。
25.真木是佛的根(木性仁慈),真(阳)木性人有主意、能忍辱,能立万物。真火是神的根,火主明理、知时达务,能化万物,不为万物所拘。真土是道的根,信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别人坏是别人的因果,你不要怨他,也不要替他着急。真金是仙的根,能找人好处,找好处生响亮金,和人聚万缘,有义气,有果断力,遇事迎刃而解,能创万物。真水是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水,性柔和,能养万物。人如果得不着真五行,固执禀性用事,就死在五行里啦!
26.今生是什么性,就知道前生是做什么的。今生是火性,前生一定是当官的;今生是水性,前生一定是商人;今生是木性,前生一定是工人;今生是土性,前生一定是庄稼人;今生是金性,前生一定是读书人。
27.前生好杀害生灵的,今生火性就高;前生好抗上的,今生木性就大;前生好说谎的,今生金性就强;前生好怨人的,今生土性就厚。
28.达天时就是阳火,信因果就是阳土,找好处是阳金,认不是是阳水,能受气是真阳木,这是真五行。
29.现今的天时,人人性里都有火。火性人主贪、好争理,所以才争贪不已、战乱不息。不争不贪是真阳火,真阳火才能达天时。(达天时不争不贪)。
30.人是三界生的,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所以说三界是人的来踪。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才能返本归根。人只知有个身我,不知天上有个性我,地府有个命我。性化了,天上的性我得天爵;道理明了,地府的命我得人爵。所以一人本身有三身,可惜人都不知道呀!
31.我所讲的“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和佛家的“三皈”、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一样的。
32.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佛;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尽情理就是皈依僧。
33.道家的“三华”就是性、心、身,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
34.儒家的“三纲”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有仁,心存道理有智,身尽情理有勇。
35.三界就是三教,儒家从立命做起,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
36.性存天理要柔和;心存道理要平和;身尽情理要蔼和。
37.性要服人,不服人伤性;心要爱人,不爱人伤心;身要让人,不让人伤身。
38.性、心、身三界不太平,是因为三界中有三个贼,一禀性(又名气禀性,指怒、恨、怨、恼、烦而言),二私欲,三不良嗜好。要想三界太平,就要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贼,用道理捉拿心里的贼,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贼。
39.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人说是上古的三位皇帝。我说天皇是玉皇爷,管人的性,人要是动性耍脾气,天就降灾;地皇是阎皇爷,管人的命,人要是坏了良心,违背伦理常道,地府就降病;人皇是皇王爷,管人的身,人要是犯罪,国法处罚。三皇管人的性心身三界,是为了叫人学好。
40.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心病,性里常发脾气是性病,心病必引起性病,性病必引起身病,能反过来病就好了。
41.性界清没有脾气,心界清没有私欲,身界清没有不良嗜好;性不清没有福,心不清没有禄,身不清没有寿,所以要清三界。
42.三界的病我全会治,必须分开三界、清理三曹。身无不良嗜好,身界就没病;心无私欲,心界就没病;性无脾气,性界就没病。心性的病,非用道治不好,吃药是没有效的,可惜人都不知道呀!
43.人生要是就是去贪、去争、去搅,贪的亏天理,欠天上债;争的亏道理,欠人间债;搅的亏情理,欠阴间债。倘若三个字都犯了,欠三界的债,哪能有好结果?贪就是过,争就是罪,搅就是孽。
44.好抱屈伤心,不抱屈保气保命;好后悔伤性,不后悔保性保福;好怨人伤身,不怨人保身保寿。人能不抱屈、不后悔、不怨人,三界就都不受伤了。
45.我也有三个省,一省性中有没有脾气?有人拂逆我的时候,我的性里起什么作用?二省心里知不知足?有没有偏私?吃亏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三省行为正不正当?确实会做什么?这是我的三省。
46.我也有个三纲领,就是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我也有个八条目:一不贪、二不争、三不抱屈、四不后悔、五不怨人、六不着急、七不上火、八不生气。若能做到,不费金钱、不费力气,不但成道,还能成佛。
47.人有三宝就是性、心、身。性属水、心属火、身属土。水是人的精,土是人的气,火是人的神。精足有智慧、气足有发育、神足有灵。像烧砖似的,先用土坯,再用火烧,最后用水浇,才能坚固。大家讲性心身,讲几遍就等于烧几把火。讲透了“三宝”足,胜享百官之富。
48.能忍则性了,知足则心了,勤劳则身了,这正是好了。不能了,就好不了。
49.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赋的性是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告子说的性“可东可西”,正是指的习性。
50.以天性用事的会找人好处,以禀性当家的准看人不对。这叫什么性,招什么事。
51.天性有源,禀性有根。前生的习性,就是今生的禀性。能化去禀性(愁、恨、怨、恼、烦),天性就圆满了。不能化的,一触即发,像被鬼迷住了似的,所以叫做“五鬼”,闹得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最深,不易拔除。人若是降伏不住它,就难当好人。佛说:“业力随身,必至妄动无明”,难以成道。
52.习性是物欲所绕,禀性是人间的烦恼。能在道德场中尽义务,身界算是脱出去了。会当人的,脱出了心界。禀性化尽,才脱出了性界。不然怎能“超出三界外”呢?
53.神足即是德,神足就乐,乐就可以化禀性。脾气化尽,因果自了。
54.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55.人有三命:一天命、二宿命、三阴命。性与天命合,道义就是天命;心与宿命合,知识、能力、钱财都是宿命;身与阴命合,禀性(怒、恨、怨、恼、烦)就是阴命。把这三命研究明白,你若用好命,你的命准好。命好与不好,在乎自己,那用算命呢?
56.“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人不能“达彼岸”。知人的好处是知天命,知人的功劳是知宿命,知人的禀性是知阴命。知命的人才是君子,好动禀性(耍脾气)消天命,好生怨气消宿命,好占便宜长阴命。天命小,要会长;宿命小,要会增;阴命大,要会消。命小要会长,命大要会守,就是“天权在手”。
57.有人来见我,我先问他是做什么的?就知道他的天命有多大;再问他的家业和境况,就知道他的宿命有多大。看看他的禀性大小,就知道他的阴命大小。三命是三界,三界贯通,还有不知道的吗?
58.人都没有为众的心,只知为己,所以才糟的。我所以能成为善人,是因为我把为己的心开除了,也就是把宿命掐死了。宿命是无尽无休的,为它还有头吗?
59.孟子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是人一得了人爵,就不再修天爵啦!修德性是长(音掌)天命;学习技艺、多积钱财是长宿命;善用宿命的长(音常)知足,能消阴命;不会用的长阴命。只有长天命,才可以消阴命的。现今的人,只知用阴命、重宿命,不知道长天命,又怎么能明白天道呢?
60.以宿命为公益的长天命,以宿命为自己享受的长阴命。所以说,所以有钱会花超三界,不会花的孽难逃。
61.香瓜,苦的时候正长(音掌);天命,苦的时候也正长。
62.不说人的不对,是消阴命;能忍才可以消阴命;若能忍受大侮辱,便消许多阴命。
63.天命大的宿命也不小,宿命大的阴命了不了。所以要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
64.性命是人的根,我得到了人根,那道根也就算得着了。道根是人的性,人根是人的命,性根若是好了,那命根也没个不好的。可见人的命不好,都是被性子累的。所以我教人化性,人能化性,就算得道。
65.性是命的根,有德的人性量必大。性量大,命也必大。人的命都是好命,因为性子不好,把命也拐带坏啦!
66.性是根,命是果,扎下根才能结果。人若是定不住性,就是没扎下根;若不认命,也难结果,好似开个幌花。学道的人,一要化性,二要认命。性化了就不生气,不生气才肯吃亏,吃亏就是占便宜。认命就不怨人,不怨人才能受苦,受苦才能享福。可惜世人都不知道,把性命看轻,把名利看重啦!
67.古人说:“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一点灵光无用处”,这话把性命双修的重要,说得太透彻啦!
68.志、意、心、身四大界(四个境界)。迷信的人说:奈何桥上三条路,一条是“金”,一条是“银”、一条就是“黄泉路”。我说用志做人就是“金”,用意做人就是“银”,以身心用事,就是走上了“黄泉路”。
69.我常说,一个人必须把四大界分别清楚。究竟怎样算是分清呢?若能本性如如不动(骂也不动性、打也不动性、杀了也不动性),把世间的愚人都托起来,使他们成为大智慧人,便是志界,就是佛国的境界;若能心无一物,常乐无忧,便是意界,就是天堂的境界;若是贪得无厌,多忧多虑,便是心界,就是苦海的境界;若是为名为利,争贪搅扰,花天酒地,流连忘返,好勇斗狠,便是身界,就是地狱的境界。所以说,志界是佛国,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
70.志界人没说(没有说道,怎样都好),意界人知足,心界人好贪,身界人好斗。没说的叫做无心人,知足的叫做净心人,好贪的叫做操心人,好斗的叫做糟心人。糟心人是鬼,操心人是人,净心人是神,没心人是佛。
71.身界人只知为身子作打算,有己无人,横不讲理,见着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占不到便宜就生气打架,总是发愁,所以是个鬼;心界人贪而无厌,总是不知足,满脑子妄想,好用机谋巧算,所以是个小人;意界人知足常乐,乐就是“神”;志界人一切没说,看透因果,不找循环,没说就是“佛”。人要想超凡入圣,得会挪界(转移境界)。
72.身界的人互相揭短,心界的人互相争理,意界的人互相容让,志界的人互相感恩。
73.佛界人不思而得,神界人思则得之,魔(心)界人“求”才能得,鬼(身)界人“争”才能得。
74.志有志的性,他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有意的性,是信着人的,遇着好事就愿意让给别人;心有心的性,他是贪而无厌,一心为己,总想占人的便宜;身有身的性,他是破坏成性的,人己两伤也不知悔。所以说,心身两界,绝不可叫他为主,只可叫他听命。
75.讲佛经的人说:人死之后要入六道轮回。我说六道轮回,都在我们身上呢!何必向外求?人的持身行事,用志的便是佛道,用意的便是神道,用心的便是人道,贪取外物、不顾情理的便是物道(畜牲道),专好上火的便是妖道,专好生气的便是鬼道。这六道每天都轮回在我们身上,何必等死后呢?
76.佛说有三千大千世界,我说有四个大世界,得道的人一眼就看出是那一界的人。以身当人的,不论做到什么地步也是个破败星;以心当人的,不论怎么能干,也是个操心人;以意当人的,不论事情怎么多,也不累心,是个活神仙。以志当人的,不论遇着多么逆的环境,也不动性,就是一尊佛。
77.有所忧虑则志倒,有所恐惧则意倒,有所好乐则心不正,有所忿詈则身不正。
78.苦极生志,乐极生意,真了就是佛,假了就是魔。有病就是地狱,贪心就是苦海。
79.会使用志的人,越遇逆境越乐;会使用意的人,意念多大,义气也多大。
80.心中有累,就是命中有累,事实上必有累事。
81.不高兴是生心眼啦!意像皮球似的,有针鼻大小的眼,就漏气了。性是本,意是根,是万事万物的根。根就像雨似的,天雨本来无心,可是酸梨得了必酸,甘草得了必甜,志在天地之间,也像那雨似一样。
82.死心才能化性,禀性化了而后意成,意成而后志成,这是一定的道理。
83.禀性化了就是意,我们化世界,轻则用意,重则使志。能够用志的,万世罪孽一笔勾销。可是魔来了,你可得定住,稍微一动,便是种子。
84.把一切假事看破,自然成真。天堂没有坏人,地狱没有好人,苦海没有真人,佛国没有假人。
85.用志当人是没说的、不变的,你欺我、骂我,也是成我。你假、你诈,也是成我。就是杀了我,也是成我。
86.以志当人就是个真人。若是老公公被儿媳妇骂了,便该立志说:“你要能骂动我,算我当不起公公!”能这样定住就是佛,是佛就有神来保护。以意为主就是个乐,乐就是神。
87.各教圣人,没有不是以志为主的。我听说,孔子在陈绝粮,仍然是坦荡自如,弦歌不辍。又听说,耶稣被钉十字架,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迦佛当忍辱真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肢体后还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是不是一样呢?所以我说,各教的形式虽然不同,可是精神是一样的,若是分门别派就不对啦!
88.当今之世,诸天神佛,全在人间,可并没有降生落凡。夺谁的志,谁的灵就来。学哪位神佛,哪位神佛的灵就到;学哪位圣贤,哪位圣贤就来。遇到什么事,就学什么人。像摘(挑取)花似的,摘一个做一个。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叫人夺志。平常人要不夺古人的志,终究是个平常人。
89.真到了志界,半点火气也没有,只剩真乐啦!
90.人的心理,总是好高,都是爱好。哪知事全糟在高上、坏在好上,好上、高处哪里有道呢?人是正眼没开,把道看错啦!别人不做的你去做,别人抛弃的你捡来,那就是德,也就是道。像水的就下,把一切物全托起来,自然归服你,自然服从你,这叫托底。可惜人都好抢上,不肯就下,所以离道远啦!
91.世人都怕水深火热,怕死在里面。岂不知好名的死在名上,好利的死在利上,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还不知道呢!我讲道,不要名是“入火不焚”、不要钱是“入水不溺”。
92.我学道先学损、学穷,别人学高、学讲学问,所以没赶上我。
93.知足才能落底,知足才能得道,这是得道的要诀。
94.道是天道,人人都有,并没离开人。今人为什么没得着呢?举例来说,一颗豆子,有了秧必须向上度浆,把豆粒度成了算。人也有本,常寻思自己的本(分),诚心求三个月,便能得着,这是我求做活道得着的。
95.好高是贪,怕坏是粘;好好是孽,嫌不好是缺德;不尽职是丢天命。
96.只一个好字,把英雄豪杰都坑害啦!
97.世人都愿享福,为什么享福的人少、受苦的人多呢?因为人一不知足、二不认命。人要明道,有福会享,没福也会找。
98.看自己不如人,那叫自欺,也叫不知足,这种人准苦。知足的人天命一定长,情理足道理长,道理足天理长,足了就不费力。若是做这个想那个,叫做漏气,象气球似的,一漏气就瘪了;又象蒸包子,一漏气就生了。所以君子做事不嫌事小,有十分力量使七分,又轻松又愉快,就是活神仙。一起贪心,便落苦海,不论怎样大富大贵,也是毫无乐趣。
99.命就是人的本分,守住本分就立住了天命。天命长,名也准大起来。会当几个人就得着几条道。若是不尽职、不尽力、喜虚荣、做假事、有名无实,就立不住命。
100.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上天按天理命名,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本着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
101.行道不可出本位,若是离开本位,不但劳而无功,反而有过。什么是本位呢?就是人的本分,“素位而行”,就可以成道。
102.人要“素位而行”,做事不出本位,说话不出本位,思想不出本位,才能当体成真。若是生为女身羡慕男人,贫穷人妄想富贵,做这个想那个,全是出位的人,怎能成道呢?就像梨要成在梨树上,不能在杏树上成。
103.八德就是八个大门,都能进入佛国。不过人应当从哪个门进,就由哪个门进,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两个门进来的,给人放牛、扛活(佣工)全都是抱定一个忠字;对老人,抱定一个孝字,这是我敢自信的。
104.“命者,名也”,名正,命就正了。命正、性自然就化啦。所以教人最重要的是教性、教命。
105.人落在苦海里,要是没有会游泳的去救,自己很难出来,因此我立志要救人的性命。救人的命是一时的,还在因果里;救人的性是永远的,是一救万古、永断循环。所以救命是有形的,是一时的;救性是无形的,是万劫不朽的。人性被救,如出苦海,如登彼岸,永不堕落。
106.人被事物所迷,往往认假为真,那叫看不透,所以才说人不对,和人生气上火。其实是自己看不透,若能把世事看透,准会笑起来,哪能和人生气打架呢?我当初看世上没有一个好人,我就生气,气得长了十二年疮痨,几乎没把我气死,直到我三十五岁那年正月听善书,才知道生气不对,对天自责,我的疮痨一夜功夫就好了,立刻出了地狱。
107.恭敬我的,正是害我;羞辱我的,正是成我。假(指财、色、荣、辱等)的来了,要把它看透,知道是上天使它来考验我的,受辱受罪,正是消灾免难。
108.能知人的性,才能认识人;能知物的性,才会利用物。这是和天接碴。什么样的人,就存什么心,说什么话,办什么事。你要是看他不对,是不知他的性,也就是不明他的道,准被他气着。就像屎壳螂推粪球、黄皮子(鼬)好吃小鸡,争贪的人,好占便宜。哪一界的人,办哪一界的事,所以说都对。
109.我受种种打击,立志不生气、不上火,被人讥笑,也不动性。气、火是两个“无常鬼”,能把他们降伏住,使火变为“金童”、气变为“玉女”,不受他们克,那就是佛!
110.逆来的是德,人需要认识,吃了亏不可说,必是欠他的。众人替你抱屈,你就是长命。若是无故挨打受气,也是自己有罪,受过了算还债,还要感激他,若是没有他打骂,我的罪何时能了?我说小人也有好处,是挤兑人好的,从反面帮助人。
111.受了受了,一受就了。受罪了罪,受苦了苦。没孽不挨骂,没罪不挨打。逆事来了,是给你送德来的,不但忍受,还要感激他。
112.一切事没有不是从因果中来的,逆事来若能乐哈哈地受过去,认为是应该的,自然就了啦;若是受不了,心里含有怨气,这件事虽然过去,将来必有逆事重来,正因为受而未了的原故。
113.凡是对面来的,都是命里有的,所以遇着不如意的事、不对头的人,要能忍受。孔子在陈绝粮,耶稣被钉十字架,佛被割截肢体,都没怨人,那才是真认命,真认命才能成道。
114.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来的。若是遇着逆事,自己立不住志,那就半途而废了。
115.金刚是最硬的东西,所以要立金刚志。愚人受人侮辱,或被人斥责,不以为是加福,反而生气,是刚倒了!明白人好和愚人生气,是刚炸了!不倒不炸,才能立住金刚志。
116.“炼透人情,就是学问”。要在亲友中去炼,炼成了就不怕碰,象砖瓦似的,炼透了就坚固,炼不透的如同砖坯子,一见水就化了!
117.要想明德,必须性圆。要想性圆,必须死心。能做个活死人,性就化了。
118.舍钱不如舍身,舍身不如舍心,舍心不如舍性。人能舍掉禀性,就算得道。
至人用心若镜:当算命仙遇到高人(庄子《应帝王篇》)
如何从精神的解放获得真正的生命自由,可以说是《庄子》这本书的核心。
虽然《庄子》是我最爱的一本书,但也最少谈它,这是因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人生很多事能忘则忘,能忘是一种幸福,这也是获得内心自由的一种方法与境界,所以对于这本书也是能忘则忘。
不过偶尔遇到一些人生问题时还是会想起书中故事或只字片语所给予的一些启示。
最近不断在反刍的是「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段话。
「至人」的起心动念就像镜子一样,对于外物既不会去主宰、也不迎接(不预期),如实反应而不让外物残留在里面(不回想、反悔),所以可以观照世界万物而完全不会有任何的损伤。
换句话说,天下没有任何事能够伤到他的心神。
「将」一般注解为「送」,与「迎」相对,两字对举则有「送往迎来」的意思。《说文》:「将,帅也。」帅与率同,将领、率领、主导的意思。段注:「《毛诗》将字故训特多:大也、送也、行也、养也、齐也、侧也、愿也、请也。此等或见《尔雅》,或不见,皆各依文为义。」
因此《庄子》这段话「将」可做的解释相当多,包括「送」,但就庄子总体思想来说,解释为帅领的帅是最好的,有主导之意。「不将」,说的是至人的心不会去主宰外物,意图让外物符合自己的意志。
庄子这段话道理很简单而不难理解,只是要让自己的心灵达到如此收放自如的境界,恐怕没那么容易。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劝说心里受伤的亲友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放心啦」,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这却是最为困难的人生修练。
《应帝王》的故事
《庄子》的这段话出自《应帝王》篇,这段话的前后分别有一段相当有趣的故事。
前面那一段是这样的: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天,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
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这段故事之后,就是「至人用心」这段话了: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然后这一篇最后是以「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故事做结。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当算命仙遇到壶子
以下是第一个故事的大致翻译:
古时候的郑国有一个很神的巫师名叫季咸,他能够一眼看透一个人的生死祸福,铁口直断什么时候会死,神准无比。
但是郑国人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因为不想知道自己的死期。
反倒是列子对季咸的道术相当心醉而崇拜,看到季咸之后回去告诉他的老师壶子说:「原本我以为老师你的道已经是极致了,没想到现在看到比老师还厉害的人物。」
壶子回答列子说:「我传授给你的全都只是表面的文章,而无法达到道的实体,你真的已经得道了吗?一大群母鸡没有公鸡,卵有什么用?你拿着道向世人炫耀,世人一定相信,因此而让人能够看出面相。你请他来,让他来为我看相。」
隔日列子请季咸去见壶子,离去之前他私下告诉列子说:「你老师要死了!活不成了!十天之内,必死无疑。我看到他的怪异面相,有阴湿黑灰的死亡之兆。」
列子回头哭着告诉壶子,说老师的死期将至。壶子说:「刚刚我让他看『地文』,从不动不静之中萌芽而出,他看到的大概是我的『杜德机』,也就是关闭道德的机关。明天你请他再来。」
再隔日,季咸又来见壶子,看完之后私下告诉列子说:「算你的老师好运,遇到了我,他总算有救了。目前病况有转好,生机回转了。我今天看到了他生命闭塞的机关之所在。」(瘳,音「抽」,病愈。)
列子于是把季咸的话告诉壶子,壶子说:「刚刚我让他看我的『天壤』,名与实都无法进入,机关从脚根发生,他可能看到了我的善良之机关。明天继续再请他来。」(按:真人之息以踵。)
这次看完相,他跟列子说:「你先生的面相很不整齐,相当的乱,我无法看出他的面相。你请他斋戒一下,我再试试帮他看相。」
列子再把季咸的话转达给壶子,壶子告诉列子说:「刚刚我让他看的是『太冲莫胜』,空虚极致而无法凌驾,他大概看到了我的衡气机。渊(深水)有九种名字,我这里就让他看了三种。明天再请他来。」
隔日季咸又来见壶子,人都还没站定,季咸就吓得逃之妖妖。壶子喊说:「追他!」
列子追他却追不到,回来跟壶子说:「已经消失不见了,我追不上。」
壶子说:「刚刚我让他看的是『我未曾离开我的宗主』,我给他的是空虚,有如只有蛇行的踪迹而不见蛇影,因此他完全不知道我是谁了,一下子以为自己看到一堆烂鼻涕,一下子又以为是水波的流动,所以逃走了。」
这件事让列子了解到,在学道的路上他,他根本都还没有个开始。于是回家,三年不出门,帮妻子煮饭,像奉养人一样奉养猪,对于任何事情不分亲疏,去除外在的一切装饰,回归到最朴素的本质,其形体就像是一块大石头般呆呆伫立,看似纷乱而散漫,就这样直到老死。
季咸到底看到什么?
庄子这段故事把算命仙的丑态描绘得实在淋漓尽致,看看季咸为壶子看相的四大阶段,像不像算命先生一贯的起承转合手法:
恐吓:恁老师没救了,很快就会死了。
行销:很幸运遇到我,有救了!(现代的话,命理老师就开始提出开运解决方案还有价格表。)
卸责:钱收饱之后开始切割。我努力救你但你也要自己努力啊!你看看你,现在连我可能也没有办法了,回去自己斋戒做好事吧!意谓改运无效都是你的问题,不是老师的问题。
落跑:骗局被揭穿或即将被揭穿,立即神隐。
但这里有个相当有趣的问题。
季咸看到的到底是什么而被吓走了?多数解释者都在地文、天壤,或者是杜德机、衡气机上做文章,但解读关键在于紧接着这个故事之后的「申论」: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翻译】:不要成为名声的傀儡,不要成为藏匿谋略心机的宅府,不要让事情成为任务累赘,不要成为知识的主宰。体会到天地的没有穷尽,悠游于没有朕兆迹象的世界。极尽自己所承受自上天的自然秉赋,而不需要再从外在获得什么,若有的话也只是个空虚而已。至人在运用他的心有如镜子一样,不主宰也不迎接外物,外物来时如实反应而不储藏,所以能够胜任万物而永远也不会有任何的损伤。
壶子就是这里说的「至人」,既然他运用他的心就像镜子一样,那么他最后让季咸看到的,其实就是季咸他自己而已,而不是壶子的面相或内心:事实上壶子的道心是空虚而让季咸什么也看不到的。
注解者几乎都把「弟靡」、「波流」往修道之境界上去描绘,其实是不正确的。这都是在描绘季咸看到的自己,一下子像一坨烂鼻涕(弟靡当作涕糜),一下子像是随波逐流的水。
所以季咸是因为在壶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真面貌是如此丑恶而逃跑,算是自己被自己吓到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里的「心」是广义的指所有的心灵或精神领域层面的问题,庄子所谓的「伤心」较近似我们现今说的「伤神」,但也包含了我们常说的「伤心」。
换另一种说法,不伤心描述的是心灵、精神的自由,至人的心收放自如,不会受到外物所感染或影响,常保一种平静而灵明的状态,如镜子般对于所映之物无所期待,亦无所回想。
列子在实际见证到老师的道之后,回家开始过着很低调谦卑而简单的生活,忘却世俗一切的名(如夫妻、***),平等看待一切。相较于之前的「以道与世亢」的高调,列子甚至把猪也都当人一的奉养,最后达到了块然而立的境界。
类似的境界庄子中还有其他不同的描绘,例如槁木死灰,呆若木鸡。不过诸如此类的修道境界描绘,现在多数已被曲解为负面的成语。
最后「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故事则是负面教材,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该做的: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代表的是人心未分时的大道,是人天生本有。只要回到自己本有朴素天真的本性,那么就是大道。这里讲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类似于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反过来看,若能够什么都不做,那么就可得道。这也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功夫。
修道和我们一般的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道理,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般我们学习任何事务,都是要努力再努力,不断地增加我们所缺乏的才能与知识,所以「为学日益」。
但为道或修道,却是反过来要找回自己本有的真性情,层层把后天所被加诸于身的一切一一剥除以回复到这个真性情,这个真性情就如刚出生时的那种天真朴素。只是人自出生之后,就不断的被这个世界所形塑,经过「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七」无论在古今中外似乎都有个特殊意义,例如《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造物历经了七天时间,而今阳历以七天为一周(即一个周期)。《周易》复卦说「七日来复」,也是七天一个周期循环之义。另有「勿逐,七日得」的占语,意谓凡失去的,不需去追逐,经过一次周期的循环之后自可失而复得,暗喻时间是最好的疗愈。所以「七」既是一个周期、循环的时间意义,又是一种创生力量的象征。
对于道家来说,人为的「创生」却是对于道的「破坏」。
另一方面,就如我们常说的「回不去了」,我们似乎也不可能再回到婴儿时期那种天真纯洁。
就文化社会的层面来说,人类文明要回到上古婴儿时期的淳朴当然是一种痴心幻想。但若就人的精神层面来看,这种矛盾与不可能却是可欲可求的,只不过它的「可欲可求」却要透过「不可欲不可求的」一种吊诡方法。
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中讲到的「无为」、「无欲」,「反」,「为道日损」,还有庄子中常讲的「忘」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