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看相和算命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学习的重要作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学习的重要作用关于吃素的问题李煜的详细学习意义:获得知识、培养技能、产生认知。
学习的作用:学习是用来明智的,是用来开阔眼界的。你学到的具体知识在将来不一定有用,但是可以使你明白更多的道理,成为一个有积淀有智慧的人。假如没有知识,你看待世界的眼界会很窄。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扩展资料:
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已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
学习是在不断的升升级,我们的一个认知的系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我自己。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原因。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要求,我们都知道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学,其实容易就会被落后。容易的话就陷入一个舒适区难以走出来走出来。
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当和别人讨论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让自己尴尬。而且任何东西只有学习了才会了解,才能够知道该怎么做,就想我们小的时候都需要学习说话,学习走路。
同时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也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如果我们什么东西都不学习那么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很难存活下去。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通过学习会认识到自己是很厉害的,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东西。
净空法师关于出家人吃肉的开示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饮食是吃肉,而全世界学佛人不吃肉的只有中国人。中国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之前,中国佛教也是吃三净肉。梁武帝发心吃长素是读《楞伽经》时,佛讲:‘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非常感动,所以就自动素食。他是佛门的大护法,他吃素食,当然出家人就响应,以后在家人也响应,这是中国佛教素食之始。
佛教人不杀生,戒律上没有说不吃肉。佛陀在世是托钵,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托钵时人家给什么吃什么,这是方便、慈悲。如果你素食,去托钵还要让人一定给你做素食供养你,这不是找人麻烦吗?所以,佛与弟子没有分别心,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现在泰国、缅甸小乘国家还是托钵,这个道理要懂。
素食对健康有决定的好处,而且如果整个社会都提倡素食,出家人出去托钵就方便了。在外国看到出家人吃肉,我们不会奇怪,但我们吃素食,人家看到我们很奇怪,因他不了解中国佛教史,所以我们要解释给他听,让他知道中国佛弟子何以素食。
净空法师关于能吃植物的开示
很多人会问,蔬菜也有生命,为什么能吃他们呢?以下是摘录净空法师的回答,出自《佛学问答》。
问:佛说万物皆平等,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吃肉等同於杀生。但同样青菜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割它下来吃,又为什麼不是杀生?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问得很深,人可不可以不吃东西?可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罗汉住在这个世间一个星期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到了色界天人饮食不要了,色界天是得禅定的人,得到初禅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这是功夫。我们在这个世间叫业报,你必须要有饮食,没有饮食你就不能够存活,你不能存活你也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总是冤冤相报,这个道理很深,给你说两个星期都说不完。必须要吃,你就想想看,你是吃人好、是吃动物好?这就有选择,你是吃你父母好,还是吃别人好?你不会吃你父母,你会吃别人。人跟动物比,你还是吃动物,不吃人;如果动物跟植物比,那你还是舍掉动物,吃植物。你一层一层比,你就晓得,就不一样。
植物是生物,但是它没有感情,就是说它没有报复的心,它没有怨恨心;你吃动物时候,动物有报复、有怨恨。招来什麼?来生的不如意,这个问题就严重。植物它不会,而且它长成之后它还希望你吃它,为什麼?它修供养,它也懂得修福。我们在澳洲自己种菜,我们的菜没有化肥、没有农药,而且长得比一般农场的长得好。我们让这些蔬菜听佛号、听讲经,就是用录音播放给它们听,对它们照顾非常周到。管理菜园的同修有天晚上作梦,梦到丝瓜来找他,它说丝瓜太老了,你应该赶快把它采下来,它已经很老了。他就觉得奇怪,第二天就到那个位置上去找,果然找到了,它是在叶子的背后,疏忽没有看见它,真的是太老了,老得什麼?不能吃了,所以就留它做种。你看看植物、花草树木都通人性,我们对它有恩德,它对我们也报恩,它报恩就是用这个来供养大众。这些事情你要好好的学习,你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万象。
为什么提倡素食?
——济群法师的解释
素食为我国佛教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可近百年来,大概是人们视野开阔的关系,对素食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佛非吃素不可,否则不成其为信徒;有人则恰恰相反,以为学佛不必吃素,并举蒙、藏、锡兰、泰国等地区僧侣为证,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呢?的确有必要讨论一番。
素食在人们心目中,大体与蔬食(吃菜)及不肉食相近,然依佛制戒律及整个佛教界情形来看,佛教徒并非绝对的蔬食主义者,因为蔬食中的蒜薤是不食的;也不是绝对的反对肉食者,在小乘戒律中允许吃之净肉。至于平常所说的不食荤,荤是荤辛,指葱蒜薤韮等臭味极重的东西。
依小乘戒律,佛世僧尼是允许吃肉的,如《四分律》所说四种药的时药中,就有鱼肉二种,《四分戒本》九十波逸提的第十条,是对鱼肉的规定,也说明了可以吃肉。这是因为当时的僧尼们过着乞食生活,只能随施主家所有的,乞到什么就吃什么,那里还能随你选择呢?但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对于施主供养的肉食,假如看到他是为自已而杀的;或听说是为自已而杀的;乃至怀疑特为供养自已才杀的,本着不杀生的慈悲精神出发,都不能的接受。因为这样的肉食,众生由我而死,本可以避免而不知避免,是违犯不杀生戒的。所以佛法的遮禁肉食,并不因为它是肉,而是因为杀生,在不是为你而杀的情况下,那种三净肉在小乘戒律中是不禁止的。
中国乃北传佛教,流传的大多是大乘经论,弘扬大乘思想,在大乘经典中,明朗的宣说,佛弟子不能吃肉。如《楞伽经》说: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略有十种:一者、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者、狐狗人马、屠者杂卖故;三者、不净乞分所生长故;四者、众生闻悉生怖故;五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者、凡愚所习,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者、令咒术不成就故。八者、以食肉见形起识,以染味著故;九者、诸天所弃,多恶梦,虎狼闻香故;十者、食种种肉,遂啖人肉故。
不能吃肉的原因很多,这里面单举十种。《涅盘经》也说:
从今日后不许弟子食肉,观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故不令食。
此外还有《梵网菩萨戒经》、《楞严经》、《央掘摩罗经》等都反对食肉,因为菩萨道是以慈悲为本,吃肉是不慈悲的表现,又有种种过失,所以不能吃。
从小乘戒律的允许吃三净肉,到大乘经律的坚决反对吃肉,与僧团的演变很有关系。比丘们起初过着乞食生活,随着佛教的弘扬,得到了国王和信徒们布施来的广大土地和大批粮食,僧团由原来的一无所有转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僧团的土地由净人耕作,伙食由净人办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可以不吃肉。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隆盛的时代,是禁止吃肉的。
中国提倡僧尼实行素食始于梁武帝,在《广弘明集》卷二十六载有梁武所撰的《断酒肉文》,帝见当时有些僧尼吃肉喝酒,以为同大乘经文相违背,想到人主有匡扶佛教的责任,才号召僧尼必须断绝酒肉,否则将以国法、僧法处治。佛教的乞食制度,在我国末曾实行,中国寺院自古以来大都拥有庙产,或过着自耕自煮的生活,这为不吃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有人想吃肉,就必须自杀、自卖、或自煮,试问怎能不犯戒呢?不要说大乘经律,声闻戒律也是不会许可的。
有些人为了自已吃肉的需要,而引证泰国、缅甸等僧众的肉食为例,提出了中国僧尼也不妨吃肉,这是不究实情,顺从私欲的妄说。众所周知,泰国等流行的是小乘佛教,实行乞食制度,我们自然不能与之相比。又如蒙、藏地区的佛教徒,也是肉食的,因为蒙、藏是畜牧区,主要的食品离不了牛羊,在这种环境下,不吃肉是不太方便的。汉地根本不存在这些情况,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要吃肉。
五、荤辛为何要禁止
荤辛,是气味剧烈之蔬菜的统称,通常说五辛或五荤。关于五辛的名称,经律中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就多数言,叫做葱、蒜、韮、薤、兴渠。这五种菜具有强烈的刺激能力,吃了之后,又能发出极其难闻的气味,会影响僧团的和谐,所以为戒律所禁止。
五辛,在小乘律中只提到蒜,像《四分律》比丘尼戒单堕第七十条中说:
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罗,式*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不犯者,或有如是病,以饼里裹蒜食,若余药所不治,唯须服蒜差,听服,若涂疮不犯。
有病因缘,非食蒜不能治愈,戒律才开许,吃了蒜后,为了不影响大家,律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如《僧祗律》中说:
(蒜)服己,七日不得卧僧床褥,上僧厕,入僧浴室、温室、讲室、食屋、受僧次请,乃至说法布萨,一切不得住;不应绕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风遥礼,至八日澡浴,浣衣,熏已得入众。
在一个团体里,如果大家都食蒜,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倘若只有一、二个人吃,那种由食蒜后发出的臭气,其他人绝对无法忍受。所以,吃一次蒜要与大众生活隔离七天,等他身上臭味散尽了,沐浴更衣后,才能回到大众中生活。
禁食五辛是大乘经律中提出的。如《梵网经》中说: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答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此中大蒜,又称胡葱,史传张骞出使大宛,从胡地取回;慈葱,就是葱,由茎叶慈柔得称。兰葱,有说是小蒜,有说是韮菜。茗葱,一名山葱,生长于山泽中,有说就是薤。兴渠,据传汉地没有。
五辛既不同酒,能使人神智不清;也不同肉,吃了有违慈悲本怀。菩萨戒中为什么要禁止食用呢?《楞严经》说: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食,熟食发媱,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一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本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媱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食用五辛生媱增恚,善神远离,魔王引诱,生毁禁戒,死堕地狱。《楞伽经》也说:
一切肉与葱,及诸韮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酒肉葱韮蒜,悉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这将吃葱蒜的过失,与饮酒吃肉相提并论,原因是它们都能增长爱欲,障碍圣道,所以不能食用。
吃肉等同杀生
相关佛经
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无量过失,断而不食,获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损益,是故我今为汝开演,凡是肉者,悉不应食。大慧!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大乘入楞伽经》
大慧!若一切人不食肉者,亦无有人杀害众生,由人食肉,若无可食处处求买,为财利者杀以贩卖,为买者杀,是故买者与杀无异。是故食肉能障圣道。是故我说食肉是罪,断如来种,故不听食。——《大乘入楞伽经》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大乘入楞伽经》
善男子!我出于世为大众说食众生肉,无有是处。若食肉者,无有慈悲;无慈悲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师。——《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首楞严经》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首楞严经》
对于初发心的人,可以让他们先吃三净肉,最后时机适合,再对他说:“吃肉等同杀生!”
《楞严经》上说:「食肉之人,死堕恶道,受无量苦。」恶道指的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因此,我们知道一个吃肉的人,总有一天会无法转生为人的。
我们再看看八指头陀的话——「池鱼忽泣作人语,曰客曰客吾语汝,我亦曾作富家子,汝曾为鱼登我俎,今我为鱼填汝肚。」说明了吃肉的人,堕入地狱道、饿鬼道之外,还要转生为各类畜牲,以偿还血肉债。
自己不杀生,买别人杀好的来吃可以吗?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至於这些「不如意」的原因在那?就很少人去探索了!
《楞严经》上说:「食肉之人,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动物和我们都是血肉之躯,由於我们的购买,便有人帮我们杀好,这种借刀杀人的间接杀生,使我片想求的功德都求不到,而造成家庭不平安、身体不健康、儿女不孝顺、事业不顺利...等,种种的不如意。从另一方面说:吃肉对修学佛法,也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入楞伽经》上说:「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舍!」
《楞严经》上也说:「食肉之人,诸天远离,众生怖畏!」因此,一个吃肉的人,是得不到天龙八部的护持的,所以他的道业很难有所成就,人生的不如意事,也自然的增多了!
三净肉可以吃吗?
前面已经说到杀生食肉的果报,其中当然包括「三净肉」。为了让大家有个具体的了解,我们还是从经典上,去追寻三净肉的本未原委吧!
《涅盘经》里迦叶问佛:「何故先听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佛说:「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以声闻乘来说,佛涅盘前听许吃叁净肉,佛涅盘后,便是一切肉不可食。以菩萨乘而言,佛涅盘前后,一切肉皆不可食用。
如今释迦牟尼佛已涅盘二千多年了,那有允许他的弟子吃三净肉的道理?这可在《楞伽经》中的一段经文,得到强而有力的证明——佛说:「未来之世,有愚痴人,妄说尼(戒律),坏乱正法,诽谤於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又说:「大慧!我於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这种情形,是佛还在世的时候,为引度众生,而采用「渐进」的方式,让众生修学佛法。当他要离开这娑婆世界的时候,又把三净肉的事情交代得非常明确,他说:「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告诉修学佛法的弟子「凡是肉者,一切悉断」。
假如还有人不明白佛陀的旨意,而说三净肉可以吃,那他要背什麽样的因果呢?佛说:「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人食肉,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因此,不但我们自己不能吃叁净肉,也要告诉别人叁净肉不能吃。
肉边菜能不能吃?
既然一切肉都不能吃,那么在交际应酬中,不吃肉,只吃肉边的菜——肉边菜,行吗?
涅盘经内迦叶问佛说:「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佛说:「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
由这段开示可知,肉边菜是需要将肉和菜分将,再把菜洗得干干净净的,才能食用。但这是僧人乞食的时候,在客观环境上,一点变更的方法都没有的情况下如此。
于楞伽经最后一段有描述为何要素食的理由,以下简单节录让前贤参考
1.楞伽经:
“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
2.梵网经菩萨戒本: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3.楞严经: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默记》),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李煜诗、文、词以及书、画创作均富,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红颜知己
南唐后主李煜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
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
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请看下面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后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刺激,已深种在他底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他许多词的材料。
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是后人应该感谢她的。
自古文人与美人,是结着不解缘的;几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都是绝代佳人。
的确,美人的魔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后主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周后的力量呢?
重温南唐后主李煜
词人李煜,亦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代国君。亦是让世人惊羡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历史典范人物之一。
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据有关史料记载:他生有奇表,天资聪颖,颇具才华。因他天性柔善,不愿介入嫡亲宗族的政治纷争,便避罹于书籍、艺术、爱情之中。而正是由于他这种天性使然的倾注,方使他能够“精究六经,旁综百氏”,“通晓音律。精别雅郑”,“工书善画,崇信佛法”。尤在诗词歌赋方面,更是呕尽心血。将人性中的情感、情绪、情爱发挥到淋漓尽致,不愧为一代且世代相传的宗师。
李煜的词,留传下来的虽仅仅三十余首,但首首脍炙人口,皆为文学创作的珍品。
他的词以风情旖旎,妩媚溢芳;抚心凝神,细微有致;深哀结郁,真率、真切、自然隽永见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样描述李煜。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阅世愈浅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他的词,虽缱绻幽凄,然婉约中尽显大气。如他描写人的孤独,那种忧郁和悲愁别恨……他的一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人对往事、岁月的眷恋之情。
一曲《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览尽光阴如梭,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心结。
此外,他对自然景致、美好风光的勾描亦达炉火纯青之境。
以他的一首《望江梅》为例:“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此景此境,又怎能不令人为之唏嘘惋叹!并由此而盼,至那南国胜地览游一番。
还有他那首《蝶恋花》“遥夜亭皐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暖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那首《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那首《浪淘沙》“帘处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那首《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映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霑衣!”
那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均将人不遂心愿的无奈及怅然凄清之痛,别离后悲切的挚血情衷和万千思绪,镌刻于心的深处。无不叫人感而泣之。
【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病起题山舍壁】
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挽辞】
李煜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悼诗】
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感怀】
李煜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梅花】
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书灵筵手巾】
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琵琶背】
李煜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病中感怀】
李煜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病中书事】
李煜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赐宫人庆奴】
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题金楼子后】
李煜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句】
李煜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莺狂应有恨,蝶舞已无多。(《落花》)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咏扇》)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以下《律髓注》)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
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
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以下《翰府名谈》)
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野客丛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海录碎事》)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凝珠满露枝。
游飏日已西,肃穆寒初至。
九重开扇鹄,四牖炳灯鱼。
忌觞无算酌。
倾碗更为寿,深卮递酬宾。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斛珠】
李煜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蚟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浣溪沙】
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菩萨蛮】
李煜
花明月黯笼轻雾,
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